-
微流控分选仪是生物医学、环境科学、材料工程等领域用于微量样品分选的设备,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可对细胞、细菌、微球等微小颗粒进行快速分选,分选精度达微米级,广泛应用于细胞分离、微生物检测、纳米材料筛选等场景。其工作原理核心是“微流控芯片+流体操控”:微流控芯片上刻有微米级通道,样品混悬液与鞘液(用于稳定流场)同时注入芯片,在压力驱动下形成层流。通过光学检测系统(如激光诱导荧光检测)识别目标颗粒(如标记荧光的细胞),当目标颗粒到达分选区域时,设备通过压电陶瓷或气动装置产生微流控...
查看更多
-
离子检测仪是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生物医药等领域用于快速测定样品中特定离子浓度的专用设备,可检测水中的氟离子、氯离子、钙离子、铵根离子等,也能分析食品、土壤中的离子含量,为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其工作原理基于“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设备配备对应离子的选择性电极(如氟离子选择电极、氯离子选择电极),电极与样品溶液接触时,会因离子交换产生特定电位差,电位差大小与离子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遵循能斯特方程)。仪器通过内置电路将电位信号转化为浓度值,经校准后直接显示结果(检测误...
查看更多
-
菌株分选是微生物研究与工业应用的关键环节,过程中常因技术操作、设备状态等因素出现问题,影响分选效果。以下结合实际场景,梳理常见问题并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一、分选纯度不足问题表现:分选后目标菌株中混入杂菌,难以满足后续实验或生产需求。核心原因:样品预处理不全,杂菌未有效去除;分选设备识别精度低,无法精准区分目标菌株与杂菌。解决方案:分选前增加样品纯化步骤,如采用梯度稀释结合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初步筛选目标菌株;若使用流式细胞术或图像识别分选设备,需提前优化识别参数,例如针...
查看更多
-
微生物诱变技术通过人工干预诱发基因突变,为筛选高产、抗逆等优良菌株提供了可能,但诱变后的菌株常存在遗传不稳定问题,因此稳定性检测与科学的传代培养至关重要。稳定性检测需结合表型观察与分子水平分析。连续传代观察是基础方法,将诱变后的目标菌株在适宜条件下连续传代5-10次,每代测定其关键性状,如高产菌株的产物合成能力、抗逆菌株的环境耐受阈值等。例如,诱变后的产酶菌株需每代检测酶活变化,若连续3代酶活波动小于5%,可初步判定为稳定菌株。分子层面可通过PCR扩增目标基因序列,结合测序...
查看更多
-
多参数生化样品自动处理分析仪(Multi-parameterBiochemicalProcessinganalyzer,MBP)是一种对生化样品进行自动预处理以及检测分析的仪器。生化样品预处理及检测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获取支撑数据的核心环节,而传统的通过离心、稀释、滴定、比色等人工样品处理、检测的方式,依赖大量的人工重复劳动,还存在着时效性差、平行性差,由于大量人工操作误差的引入导致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的问题。在测定过程中所有机械步骤均由微处理器根据已设定的程序进行工作...
查看更多
-
高通量微升级液滴培养组学系统是基于液演微流控技术开发的微型化高通量单细胞培养及分选装备,可以实现对环境菌群在单细胞水平上进行分离培养,并分选保存至多孔板中,形成双重备份。单次运行实现可以处理约5000个液滴(500个单克隆),液滴生成后存储于高透气性管路中进行孵育(0-3天),最后通过光学信号(OD、荧光、化学发光等)进行检测分选,分选后的液滴进入多孔板中并且可以形成双重备份。核心操作流程:步骤1:液滴生成将样品与培养液分别注入芯片进样口,启动液滴生成模块;控制液滴体积为1-...
查看更多
-
发酵过程监控系统的精准度直接决定生产质量,而校准是维持这一精准度的核心环节。忽略校准可能导致pH、溶氧等关键参数偏差,进而造成产物yield下降甚至批次报废。pH传感器是较易漂移的部件,每次使用前需用标准缓冲液校准。先用pH7.00标准液定位,再用pH4.00或9.18缓冲液斜率校准,确保读数偏差≤0.02pH。若校准后仍不稳定,需检查电极膜是否破损,或用0.1mol/L盐酸浸泡2小时去除蛋白污染。建议每批次生产前校准1次,连续运行时每72小时复校。溶氧电极校准需分两步:...
查看更多
-
细胞培养系统在运行中,污染和增殖缓慢是较困扰研究者的两大问题,需通过精准排查找到根源并针对性解决。污染防控需建立全流程屏障。细菌污染常表现为培养基浑浊、pH骤降,此时应立即丢弃污染细胞,用75%酒精消毒培养箱内壁,更换滤膜和托盘水槽中的灭菌水。真菌污染多呈白色絮状漂浮物,需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培养系统表面,并用紫外线照射培养箱30分钟以上。支原体污染隐蔽性强,可通过PCR检测确认,一旦发现需使用支原体清除剂处理,或直接更换新的细胞系,同时对所有耗材进行121℃高压灭菌(至少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