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高通量微升级液滴培养组学系统是基于液演微流控技术开发的微型化高通量单细胞培养及分选装备,可以实现对环境菌群在单细胞水平上进行分离培养,并分选保存至多孔板中,形成双重备份。单次运行实现可以处理约5000个液滴(500个单克隆),液滴生成后存储于高透气性管路中进行孵育(0-3天),最后通过光学信号(OD、荧光、化学发光等)进行检测分选,分选后的液滴进入多孔板中并且可以形成双重备份。核心操作流程:步骤1:液滴生成将样品与培养液分别注入芯片进样口,启动液滴生成模块;控制液滴体积为1-...
查看更多
-
发酵过程监控系统的精准度直接决定生产质量,而校准是维持这一精准度的核心环节。忽略校准可能导致pH、溶氧等关键参数偏差,进而造成产物yield下降甚至批次报废。pH传感器是较易漂移的部件,每次使用前需用标准缓冲液校准。先用pH7.00标准液定位,再用pH4.00或9.18缓冲液斜率校准,确保读数偏差≤0.02pH。若校准后仍不稳定,需检查电极膜是否破损,或用0.1mol/L盐酸浸泡2小时去除蛋白污染。建议每批次生产前校准1次,连续运行时每72小时复校。溶氧电极校准需分两步:...
查看更多
-
细胞培养系统在运行中,污染和增殖缓慢是较困扰研究者的两大问题,需通过精准排查找到根源并针对性解决。污染防控需建立全流程屏障。细菌污染常表现为培养基浑浊、pH骤降,此时应立即丢弃污染细胞,用75%酒精消毒培养箱内壁,更换滤膜和托盘水槽中的灭菌水。真菌污染多呈白色絮状漂浮物,需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培养系统表面,并用紫外线照射培养箱30分钟以上。支原体污染隐蔽性强,可通过PCR检测确认,一旦发现需使用支原体清除剂处理,或直接更换新的细胞系,同时对所有耗材进行121℃高压灭菌(至少20...
查看更多
-
药物筛选是新药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旨在从大量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潜在治疗效果的候选药物。传统的药物筛选方法通常基于细胞群体的反应,但这种方法无法准确反映单个细胞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近年来,单细胞打印技术的出现为药物筛选带来了新的机遇,能够更精确地评估药物对单个细胞的影响,提高药物筛选的效率和准确性。首先,该技术能够实现高通量的单细胞分离和定位。通过精密的打印设备,研究人员可以将单个细胞精确地打印到特定的位置,形成单细胞阵列。这种高通量的单细胞分离和定位能力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在短时...
查看更多
-
随着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干旱、高盐、异常温度等非生物逆境以及病原菌侵袭等生物逆境,严重威胁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农作物产量。在菌群研究领域,探究植物-微生物互作提升逆境耐受性的分子机制,正成为具有潜力的新方向。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精妙的互作关系。当植物遭遇逆境时,根系会分泌特定的信号分子,吸引有益微生物在根际聚集。这些有益微生物,如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等,通过多种分子机制帮助植物抵御逆境。一方面,它们能够合成植物激素,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强植物...
查看更多
-
在植物诱变育种与基础研究领域,揭示突变发生的规律和分子机制是提升育种效率、解析基因功能的核心。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作为一种强大的研究工具,能够系统性地挖掘植物基因组中的突变热点区域,为植物遗传学研究提供关键线索。植物在物理辐射、化学试剂或生物因素诱导下,基因组会发生随机突变。但研究发现,突变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在某些区域集中出现,形成“突变热点”。这些热点区域可能与DNA序列特征(如高GC含量、重复序列)、染色质状态(开放染色质区域更易突变)或DNA修复机制的差异相关...
查看更多
-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诱变育种手段。等离子体生成机制:放电基础:采用惰性气体(氦气/氮气)作为工作介质,在裸露金属电极间施加射频电场(频率通常为10-15MHz),电离气体形成大气压辉光放电。放电过程在常压、25-40℃恒温环境下完成,无需真空装置,通过水冷系统维持低温状态。核心物理特性:等离子体属非热力学平衡态:电子温度(Te)远高于离子温度(Ti)和中性粒子温度(Tn),实现高能量传递与低温共存。射流中活性粒子浓度高,但紫外线强度...
查看更多
-
发酵在线检测仪作为发酵工程中的“智慧眼睛”,能实时监测温度、pH值、溶氧量等关键参数,保障发酵过程高效稳定。对于新手而言,掌握其基本操作是开启精准发酵的第一步,以下要点需重点关注。操作前的充分准备是基础。首先,仔细检查检测仪各部件连接是否稳固,包括传感器与发酵罐的接口、数据线与主机的连接等,确保无松动或脱落。根据发酵工艺要求,校准传感器,如使用标准缓冲液校准pH传感器,利用空气饱和水校准溶氧传感器,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同时,确认检测仪供电稳定,并开启设备预热,让仪器达到较...
查看更多